牛金宝吐出一口浓烟,烟雾散去,他才慢悠悠开口:“自留地的事儿,按规矩,得干满一年,表现好,才能申请。”
他顿了顿,又道:“不过,你这开荒的劲头,是好的。”
“下午,你就不用再开荒了。”
这话一出,杨明还没怎样,其他知青先松了口气。
再让这猛人干下去,他们这点活计,衬得跟过家家一样,脸上无光啊。
“工分,得去记分员那里登。”牛金宝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搭起的简易草棚,“薛菱在那儿。”
杨明道了声谢,提着他的宝贝锄头朝草棚走去。
钟跃民和郑桐对视一眼,也跟了上去,他们也得记工分,顺便看看热闹。
其他歇够了的知青,也三三两两围拢过来,想瞧瞧这“开荒狂人”能拿多少工分。
草棚下,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确良衬衫的年轻女子,正低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。
她约莫二十出头,梳着两条麻花辫,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,眉眼间有股书卷气,又带着几分乡土的朴实。
这便是记分员薛菱也是个老知青,比朱志亮他们早来一年。
“薛菱同志,记一下工分。”杨明把锄头轻轻放下。
薛菱抬起头,看见杨明,再看看他身后那片已经翻好的土地,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。
“杨明同志,你开荒?”她声音清脆。
“嗯,上午开的。”
“开多少?”
“五分地。”杨明报出数字。
薛菱手中的笔顿住了。
她抬起头,望向杨明身后那片地,又看了看日头。
“五分地?一个上午?”她语气里带着疑问。
周围的知青也发出一阵低低的议论声。
“吹吧,五分地,生产队的老黄牛一天也才犁一亩呢。”
“就是,他当这是切豆腐啊。”
章建方在人群后头,嘴角撇了撇,一副“我就说吧”的表情。
“小薛,你别不信,这后生真有两下子!”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。
一个身材高壮,皮肤黝黑的青年走了过来,他是老知青张志超,在松树屯待了快五年了,为人豪爽,在知青里有几分威望。
“我亲眼见的,那活干得,利索!”张志超对着薛菱比划,“那土翻得,又松又匀,比我这老把式都强。”
薛菱瞅了张志超一眼:“张大哥,你可别帮着新人吹牛。”
“嘿,我张志超啥时候说过瞎话?”张志超脖子一梗,“不信,你去量量,看看够不够五分地,看看那活计糙不糙!”
牛金宝也溜达了过来,他背着手,没说话,只是瞅着。
薛菱放下笔:“行,我去看看。”
她也是个较真的人。
一群人呼啦啦跟着薛菱到了杨明开垦的地头。
薛菱蹲下身,仔细查看翻过的土地,又用脚丈量了一下大概的面积。
她越看,眉头蹙得越紧。
这土,翻得真不赖,深度松软度,都挑不出毛病。
面积,也只多不少。
“这……真是你一个上午干的?”薛菱站起身,重新打量杨明。
杨明点点头。
周围的知青们,这下没话说了。
事实摆在面前,不服不行。
钟跃民嘿嘿一笑:“杨明,你这手绝活,啥时候教教哥们?”
郑桐也附和:“对对,传授传授经验。”
薛菱回到草棚,拿起笔,却有些为难。
“按规矩,开荒,开一分地记三分工。五分地,就是十五分工。”
“但是,咱们队里有规定,男劳力一天,最多记十分。”
这话一出,众人又是一阵骚动。
“啊?那杨明不是白干了五分工?”
“这规定也太死板了吧。”
张志超也皱眉:“小薛,这杨明同志第一天来,干劲这么足,超额完成任务,总不能让人家吃亏吧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