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逐梦阅读 > 现代都市 > 精品推荐周二胡

精品推荐周二胡

川南苕民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周二胡》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彩,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“川南苕民”的创作能力,可以将永福永玉等人描绘的如此鲜活,以下是《周二胡》内容介绍:上世纪60年代,石牛公社周家村青年农民周永福,没有上过一天学,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,喜欢上了拉二胡。因为没有钱买不起二胡,就自己制作了一把“土二胡”,靠着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和音乐老师的帮助,克服了自己不识简谱和手指短粗的先天不足,终于学会了拉二胡,拉出了优美的乐曲,得到了人们的尊重,成为了当地人尽皆知的“周二胡”。...

主角:永福永玉   更新:2024-03-22 19:25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永福永玉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精品推荐周二胡》,由网络作家“川南苕民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周二胡》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彩,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“川南苕民”的创作能力,可以将永福永玉等人描绘的如此鲜活,以下是《周二胡》内容介绍:上世纪60年代,石牛公社周家村青年农民周永福,没有上过一天学,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,喜欢上了拉二胡。因为没有钱买不起二胡,就自己制作了一把“土二胡”,靠着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和音乐老师的帮助,克服了自己不识简谱和手指短粗的先天不足,终于学会了拉二胡,拉出了优美的乐曲,得到了人们的尊重,成为了当地人尽皆知的“周二胡”。...

《精品推荐周二胡》精彩片段

自此,这个地球上就多出了一件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。

它的造价不到一元现金外加几支向阳花牌香烟。

自此,职业小农民周永福除了粪桶和锄头,家里的墙上还挂出了一件别人家没有的稀罕物件。

白日里,永福挑着大粪臭烘烘从上街冲到下街。

到了晚上,他就取下自制的土二胡,坐在门槛上咿咿呀呀拉割起来。

村子里的小屁孩儿爱凑热闹。

只要永福的二胡一响,他们就像飞蛾见到了灯火,“嗡”地一下从西面八方扑过来,紧紧围绕在永福身旁,睁大眼睛看他拉琴的样子,竖起耳朵听他拉出的声音,充分享受着这天赐的幸福时光。

可是有些大人不喜欢听这怪模怪样的声音,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听这些怪模怪样的声音。

抬匠莽二爷冲过来拉着自家的娃儿回家喝洘洘,一边走还一边念:“拉拉拉,拉个啥鸡巴名堂。

拉出的声音就像癞蛤蟆叫春,就像屠宰场的早晨。”

永玉倒了牛草,背着空背篼回家,正好听到了莽二爷的脏话,气得举起镰刀猛地一挥,“呸”了一口就要骂人。

娘偏偏倒倒撵出来,拽着永玉急急忙忙回家。

永福却不生气。

他微笑着继续“嘎嘎”地拉。

晚上喝洘洘时,娘劝永福:“娃呀,要不你就别在家里拉了。

你到村子外头找个安静的地方,一个人慢慢拉,爱咋个拉就咋个拉。”

永玉不答应,她噘着嘴说:“不嘛,偏在村子里拉。

爱听的就听,不爱听的把耳朵堵起来。

我没有要他花钱买票就算对得起人喽。”

永福采纳了娘的建议,他笑着轻声说:“娘,二胡我肯定要拉,天天都要拉。

我不拉出一首歌来给老汉儿听一回,我咋对得起他。

从今天晚上起,我爬到山顶上去拉。

让他们想听都听不到。”

娘微笑着点点头,眼里放射出两道慈祥的光芒,久久地抚摸着懂事的孩子。

喝完洘洘,永福提起自己的宝贝,顺手捡起一把扫帚,甩开大步出了门。

这是春夏之交一个晴朗的夜晚,永福在明媚月光的照耀下,穿过竹林沿着那条倾斜的小路,爬上了村后的石牛山。

他来到石牛身旁,把石牛浑身上下好好扫了几遍。

然后,他规规矩矩跪在石牛面前,向石牛磕了三个响头,嘴里喃喃念叨:“牛神啊牛神,我周永福是个挑大粪的农民娃儿,没有上过学,手指还特别粗特别短,可我就是不相信农民就不能够懂得音乐,手指短就一定不能拉二胡。

牛神您要保佑我,保佑我周永福学会了二胡,哪怕只会拉一首《东方红》,我都要借钱去割块刀头肉来敬您!”

然后,永福就端坐在从牛头上掉下来的那块下巴石上,补充一句:“牛神啊,今天永福的二胡就只拉给您听。

您不要嫌弃哈。”

手一抖就咿咿呀呀拉了起来。

二胡发出的要哭不笑的声音,没有飘出多远就消散在了夜空中,对任何人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。

山下的村庄静悄悄的,偶尔传出几声狗叫。

这里真是老天爷安排给永福练琴的宝地。

没有任何干扰,没有任何顾虑。

永福高兴拉就拉,高兴怎么拉就怎么拉,高兴怎么哼就怎么哼。

坐上了这块石板,永福的心就安定下来。

永福就一门心思在自己拉出的声音中,去寻找、去捕捉一些近似于音乐的元素……月亮不知在什么时候,躲进了一块厚云里。

半夜时分,一缕凉风轻轻掠过,永福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。

想着明天还要出粪,就准备起身回家。

突然,一声沉重的闷雷从头顶滚过,还没等他回过神来,粗大的密集的雨点就噼里啪啦砸下来。

好在硕大的牛头完全覆盖着下巴石,永福没有首接遭受到暴雨的袭击。

可是,雨阵构成了密不透风的包围圈,把永福挤压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不能动弹。

眼看着再也无法动身,永福索性把二胡紧紧抱在怀里,顺势一倒便睡在了下巴石上……累了一天身的永福,累了半夜心的永福,这一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,他枕着雨声很快进入梦乡。

梦里遍地都横竖着二胡,他捡起一把又丢下一把,捡起一把又丢下一把。

梦里到处都响亮着二胡的声音——自己拉出的优美歌曲……“哥……”永福隐约听到了妹妹永玉的呼喊,这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天边。

永福张嘴回答却怎么也发不出声来,他咬着牙一使劲,终于艰难地睁开了眼。

昨晚的大雨下了整整一夜。

天亮后,雨停了。

起床的永玉没看到永福,就一口气跑上了山,在石牛的下巴石上找到了浑身烧得滚烫却紧紧搂住二胡的哥哥。

永玉半背半拖好不容易把永福弄回了家。

永福轻轻地把二胡放在桌子上,叫了一声“娘”,就一头倒在床上昏睡过去。

永福这一睡就是整整一天,高烧的永福躺在床上说着胡话。

一会儿哭:“张老师,永福就想跟您学二胡啊!”

一会儿哼:“索索拉来哆哆拉来……”娘熬了半锅姜汤,上午给他灌一斗碗,发出一身大汗湿透了衣裤;下午给他灌一斗碗,又发出一身大汗湿透了衣裤。

夜里才慢慢退了烧,渐渐安静下来。

娘守在永福床前,一针一线在缝着什么。

第二天一早,永福醒了。

他一睁开眼看见娘就说:“娘,我找到了一个拉二胡的好地方。”

娘说:“好。

你就天天去那里拉。

不拉出一首歌来,你就不要离开那里!”

娘顺手把一个白色的家机布口袋递给他。

口袋里裹着永福那把土二胡。

“嗯!”

永福接过口袋,一把就抱住了娘。

自此,每天晚饭后,周永福就提着口袋爬上石牛山,坐在石牛的下巴石上捣鼓自己的土二胡。

风雨无阻的坚持,应了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这句老话。

永福先是一个晚上能够找到一个两个、两个三个接近歌曲的音符。

慢慢地就逐渐多了起来,就逐渐连了起来。

久而久之,拉出的音质也更纯净些、更柔软些、更响亮些。

两年以后,当永福把那块下巴石坐得锃光瓦亮时,土二胡里出来的声音里,杀猪场的响动不知不觉己经消失,近似于广播里的一些旋律隐隐约约出来了。

清明节,永福一家三口去给老汉儿上坟。

永玉提着娘准备好的一个提篼,篼里放着半斤刀头肉,一盒向阳花牌香烟,二两包谷酒。

永福提着装有二胡的白口袋。

两兄妹搀着娘默默来到了老汉儿的坟前,摆上了供品。

娘说:“永福,给你老汉儿拉一首歌。”

永福取出二胡席地而坐,刚刚摆好拉琴的架式,眼泪就断线样落了下来。

他含含糊糊说道:“老汉儿,不孝儿永福给您拉一首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。”

永福双手在发抖,永福全身在发抖,怀中的二胡摇晃了半天,终于发出了歌一样的声音。

娘一边往火里添着纸钱,一边跟老汉儿说话:“使牛匠啊,为了做这把二胡,你把命都搭上去了,我都两年多没听到你的哨哨儿了。

今天,你儿子照你的吩咐,用你和他一起做出的土二胡拉出了歌。

你听到了吗?”

火苗突然“噗噗”地跳跃起来,一下子映红了娘瘦削的脸庞。

永玉哽咽着说:“娘,老汉儿听到了,老汉儿听到了。

您看嘛,火苗都在笑!”

朴素的琴声在阴暗的天幕下,在冷寂的坟坝里回旋,在娘和兄妹俩的心头久久地缭绕……但是,老汉儿一定是听到了。

你看,纸钱燃起的火苗始终“噗噗”地笑着,“噗噗”地笑着!

从山上下来后,永福确认自己己经能够拉出几首歌了。

于是,他咬咬牙,暗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

在一个春夏之交、皓月当空的夜晚,永福喝完洘洘以后,打盆水洗个脸擦把汗,换一件干净衣服,提上二胡却没有去爬石牛山,而是摆根板凳坐在家门口,一板一眼拉起了二胡。

琴声在院坝里回荡,昔日冷清的村子突然间变成了戏园,一下子就热闹起来。

琴声像一块磁石,把村子里的乡里乡亲吸引出了家门。

他们手里端着洘洘,陆陆续续围了过来,瞪着一双惊诧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永福。

他们心里在问,“天哪,这还是使牛匠家的那个永福吗?

这娃儿是不是魔法附身了,两年没听他‘杀猪’,今天咋个就突然拉出了歌来?”

读书的孩子们没有这些复杂的想法,他们只觉得永福哥拉出的琴声,跟学校老师教的歌调子差不多,就低声跟着永福拉出的曲子哼出了词来:“东方红那个太阳升……公社是棵常青藤……”不一会儿,跟着唱的人就越来越多,歌声就越来越大。

人们脸上泛出了红光,周家村的这个夜晚沸腾起来。

从这一天开始,村子里再没有人说永福的风凉话了。

夏天的夜里闷热,永福提着二胡要上山,莽二爷笑嘻嘻跑过来拉住了他:“永福贤侄,天热就不要去爬山了嘛。

来来来,二爷给你找个清凉地方高雅高雅。”

他把永福拽到竹林里大家歇凉的地方,摆好一根板凳:“永福贤侄,你就坐在此处演奏起你那美妙的音乐,给村子里的老人和孩童送出解暑的清凉。”

永福尚未坐稳,莽二爷的蒲扇就对着他摇动起来。

一阵凉风把永福的脸吹得通红,他一把推开莽子:“二爷您这是要折永福的寿嗦”,摆开架式就拉响了二胡。

琴声像一缕缕清风在竹林里飘荡,会唱的孩子就跟着哼起来,躺在凉席上的老人们就在琴声中似睡非睡、云里雾里地迷糊。

这时,永玉搀着娘也来到了竹林。

娘躲在一个角落里,紧张着心情默默地听。

听着听着就吐出一口气,两眼就噙满了泪水。

她在心里念叨:“使牛匠啊使牛匠,你听到了吗?

这是我们的永福在给乡亲们拉二胡呢,全村的人都在听呢。”

然后,她闭上眼,一边听着琴声,一边等待着使牛匠的回答。

夜深了,西野里越来越静。

只有竹林里依然荡漾着琴声,周家村的农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悠然进入梦乡……天天晚上喝罢洘洘后,都能听到二胡琴声的周家村农民,仿佛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。

生活里增添了琴声、歌声和笑声,也增添了自信与骄傲。

赶场天他们昂首挺胸早早去到镇上,菜市、猪市和炭市到处乱窜逢人便讲,我们周家村的农民娃儿周永福没有上过一天学,没有读过一天书,自己硬是做出了一把土二胡,还拉出了好几首歌呢。

“天哒哒,哪个会想得到,原来我们农民也可以拉二胡,我们农民也能够懂音乐,我们农民也能搞音乐!”

说者都觉得不可思议,听者感觉当然更加强烈。

说者听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,永福绝非正宗的农民娃儿,一定是古时候那个著名琴师转世时,一不小心投错了胎。

小说《周二胡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